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转发《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的通知

时间:2024-07-10 12:48:10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969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转发《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的通知

四川省财政厅 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省财政厅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转发《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的通知

川财教[2002]73号


四川省财政厅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转发《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的通知

现将《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02]33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转发给你们。按照《管理办法》的规定和你校2001年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人数,经研究,下达你校2002年“国家奖学金”名额指标 名,其中:一等奖学金名额指标 名,二等奖学金名额指标 名。
各院校要严格按照《管理办法》的要求,在下达的名额指标内,认真做好“国家奖学金”的申请和评审工作,并于10月28日前将附表一式三份报省教育厅计划基建财务处。
附件: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四川省财政厅 四川省教育厅
二00二年九月二十九日


财政部、教育部文件

财教〔2002〕33号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务院有关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教育厅(局):
为体现党和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关怀,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努力进取,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国家决定设立“国家奖学金”。现将《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请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我们。        

财政部、教育部
二00二年四月十六日


--------------------------------------------------------------------------------

附件:

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激励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特设立国家奖学金,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奖学金是中央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提供的无偿资助。

第二章 国家奖学金的资助对象和申请条件

第三条 国家奖学金的资助对象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包括当年考入普通高校的全日制本专科生以及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

第四条 申请国家奖学金的基本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道德品质优良;

2、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执行大学生守则和学校规章制度,生活俭朴;

3、身体健康;

4、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或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成绩优秀;

5、家庭经济困难。

第五条  高等学校可按照国家奖学金基本申请条件制定相应的综合测评办法,并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思想品德、学习成绩、体育锻炼、校规校纪等具体指标对学生进行考核。

第三章 国家奖学金资助人数和资助金额

第六条 国家奖学金分为二个等级,全国每年定额发放给45000名学生,其中10000名特别优秀的学生享受一等奖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6000元;35000名学生享受二等奖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4000元。

第七条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其所在学校减免当年的全部学费。

第四章 国家奖学金的申请和评审

第八条 国家奖学金按年度申请和评审,每年10月开始受理申请,当年12月底前评审完毕。

第九条 根据国家奖学金申请条件,高等学校学生个人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可每年连续申请),并提交《国家奖学金申请表》(见附件1)。

第十条 国家奖学金的评审程序如下:

1、财政部根据各中央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所属普通高等学校上一年的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人数,于每年9月1日前确定各中央主管部门和省国家奖学金的推荐名额;各中央主管部门和省财政厅(局)(会同教育主管部门)按照财政部确定的国家奖学金推荐名额,确定各高校国家奖学金的推荐名额,对重点高校和师范、农林、民族、体育、航海、水利、地质、矿产、石油等专业的学生占在校生比例较大的高校适当倾斜。

2、各高校学生将个人的申请材料于每年10月1日前提交给所在学校,由学校在限额内等额评审后,于每年10月31日前将推荐名单及有关材料按照隶属关系分别报送中央主管部门或省教育主管部门审核(省教育主管部门将审核意见报省财政厅(局)复核);各中央主管部门和省财政厅(局)于每年11月15日前,将复核后的获国家奖学金的学生名单备案表报  财政部备案(表格见附件2)。

第五章 国家奖学金的发放

第十一条 财政部按照国家奖学金推荐名额,确定各中央主管部门和省国家奖学金预算。在接到国家奖学金学生名单备案材料后,1个月内将国家奖学金预算下达给各中央主管部门和省财政厅(局)。各中央主管部门和省财政厅(局)(通过省教育主管部门)将资金拨给高校,由高校统一发放给获国家奖学金的学生。

第六章 国家奖学金的监督和检查

第十二条 国家奖学金实行公示制,各高校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向中央主管部门和省教育主管部门报送评审名单及有关推荐材料之前,应将评审名单向全校师生公示,以防止不正之风,杜绝弄虚作假行为。

第十三条 资金使用单位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对国家奖学金专款专用,及时发放给获资助的学生,不得截留、挪用和挤占,同时要接受财政主管机关等部门的检查与监督。

第七章 附则

  第十四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由本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参照本办法设立本地区的政府奖学金,可称为“XX省(市、区)政府奖学金”。具体资助人数及实施细则,由各省自定。
第十五条本办法由财政部、教育部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本办法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濮阳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河南省濮阳市人民政府


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濮阳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濮政〔2011〕54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高新区、工业园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濮阳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试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六月三十日


濮阳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城乡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实行属地管理;
(二)保障城乡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
(三)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四)政府救助与社会帮扶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
(五)公开、公平、公正;
(六)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各级政府财政保障。
第三条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各级人民政府承担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基本责任,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提供物质条件和组织保障,对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提倡和鼓励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支持、参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第四条 市民政部门负责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工作。
县(区)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乡居民最低生活
保障对象的审批、资金发放和管理工作。
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最低生活保障的受理、调查和初审工作。
居(村)民委员会根据县(区)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的安排,具体负责本社区(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申请、调查和评议工作。
第五条 发改、统计、财政、公安、金融、工商、税务、住房和城乡建设(房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关工作。
发改和统计部门负责提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及物价水平指数等情况。
财政部门负责筹集落实并及时拨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保障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经费。
公安部门负责核实确认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的户籍、车辆等情况。
金融和证券管理部门负责提供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储蓄和投资经营证券等情况。
工商和税务部门负责提供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有关经商、经营和缴纳税金等情况。
住房和城乡建设(房管)部门负责核实确认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的房产情况。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供城乡低保家庭成员劳动就业、领取失业保险金和离退休费以及办理小额贷款再就业等情况。

第二章 保障对象

第六条 凡持有本市常住户口的城乡居民,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城市居民家庭指月人均收入,农村居民家庭指年人均收入)低于本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人民政府规定条件的,均可申请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镇居民申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持有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申请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第七条 家庭成员指具有法定赡养、抚养或扶养关系并共同生活的人员。具体包括下列人员:
(一)夫妻;
(二)父母与未成年的子女(包括养子女、继子女、非婚生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与父母双亡的孙子女、外孙子女;
(三)子女与无生活来源的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与子女亡故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四)兄、姐与父母双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妹;
(五)父母与丧失劳动能力或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的子女,在校就读且无独立生活能力和条件的子女;
(六)民政部门根据本条原则和有关程序认定的其他人员。

第三章 保障标准

第八条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指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应当按照上年度当地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比例,参照必需的衣物、水电、燃料、取暖、交通、日常生活用品等因素确定。
市城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市民政部门会同发改、财政、统计、物价等有关部门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执行。
各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民政部门会同发改、财政、统计、物价等有关部门制定,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市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各县(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区)民政部门会同发改、财政、统计、物价等有关部门制定,经县(区)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市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状况、上年度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市场综合物价指数等因素及时进行调整。
第四章 家庭收入的核算

第九条 家庭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在一定期限内拥有的全部可支配收入,包括扣除缴纳个人所得税以及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后的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
(一)工薪收入。主要包括工资(按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工资总额范围)以及兼职、兼业收入和从事各种技艺、各项劳动服务所得的报酬。从事非固定务工或灵活就业的,按实际发放薪酬或
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核定。
(二)经营净收入。指个体、私营业主等在工商登记机关依法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合法经营取得的收入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等费用后,可直接用于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收入。
(三)财产性收入。主要包括:
1.投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利息收入、有价证券股息红利收入、保险受益、合伙入股和其他投资收益。
2.出租房屋等资产收入。将家庭拥有的房屋、车辆、土地等资产出租产生的收入。
3.知识产权收入。自己创作、发明或者参与创作、发明并归个人所有的著作权、专利权、专有技术等带来的收入。
4.其他财产性收入。指除上述之外的财产产生的收入。
(四)转移性收入。主要包括离退休金、失业保险金、遗属补助费、各种赔偿收入、因劳动合同终止(包括解除)所获得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一次性安置费)、赡养费、抚(扶)养费、提取住房公积金、接受馈赠收入、继承收入以及经认定应计入的其他收入。
关于赡养费和扶(抚)养费的计算:有裁决或判决书的,按照裁决或判决的数额计算;没有裁决或判决的,家庭人均收入在当地低保标准的1.5倍(低保标准×1.5)以下的,视为无赡养、扶(抚)养能力;家庭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1.5倍以上的,赡养、扶(抚)养费按照超出部分除以赡养、扶(抚)养负担人数计算。
赡养、扶(抚)养费=(家庭总收入-当地低保标准×1.5×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数)÷赡养、扶(抚)养负担人数。
未经法律程序解除双方关系的家庭成员,其相互之间的赡养和扶养或者抚养关系、应尽义务等,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五)其他收入
1.出售财物收入。主要包括出售自有设备、住房收入,因建设征地等原因领取一次性经济补偿金和安置补助费、拆迁安置房屋货币补偿收入和出售其他物品收入。
2.借贷收入。主要包括提取储蓄存款、收回借出款、收回储蓄性保险本金、兑售有价证券、收回投资本金、其他借贷收入等。
3.经认定应计入家庭收入的其他收入。
第十条 各类家庭收入应按照下列规定进行计算:
(一)实物收入应按当地市场价折算;
(二)家庭收入的确认期限一般不超过提出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前的3个月,不稳定收入的确定以提出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前6个月平均水平为准;
(三)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工资收入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实际收入计算;核实有困难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
因所在用人单位长期亏损、停产、半停产、破产等原因,已经连续6个月以上未领到或未足额领到工资,且今后不能予以补发的,由该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所在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工信部门认定并出具证明,按实际收入计算。
(四)离退休费、失业保险金和职工遗属生活补助金按照实际发放数额计算;
(五)享受病假工资的职工、病退、内退人员、学徒工、大中专毕业实习期人员的工资或生活补助费收入,均按实际收入计算;
(六)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领取一次性安置费、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偿(助)费,或因征地领取一次性赔偿和安置补助费,以及获得其他收入(以下统称一次性收入)的人员,应在一次性收入中扣除申请人自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到法定退休年龄之前个人应缴纳的基本社会保障费,再将剩余部分与家庭其他收入合并计算,然后按家庭人口数和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计算自领取一次性收入之月起可分摊的月数,在可分摊的月数内,该家庭不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七)因征地或拆迁一次性领取征地和拆迁补偿费的家庭,其补偿款用于购置经济适用房等安居性质的自住房屋实际支出后的结余部分,按照规定计入家庭收入;
(八)长期在外务工的家庭成员,不能提供相关收入证明的,按务工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
(九)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等收入可以参考当地统计等部门测算核定家庭收入。
第十一条 以下收入不计算为家庭收入:
(一)优抚对象按规定享受的抚恤金、补助金;义务兵家庭优待金;
(二)保障对象获得的医疗、住房、水电气费的减免、补助;
(三)奖学金、助学金、科技成果奖、见义勇为奖、独生子女奖励金;
(四)交通补贴、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儿童托费补贴;
(五)因公死亡人员及其家属享受的一次性抚恤金、丧葬费;因公伤残人员的护理费;对身心健康有损害的特殊工作岗位的特岗补贴;
(六)其他按照规定不应计入家庭收入的费用。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一)实际生活和支出水平明显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
1.拥有并使用各种机动车辆、大型农具、农机具的家庭(残疾人用于功能性补偿代步且未用于客货运营的机动车辆除外);
2.雇佣他人从事各种经营性活动的家庭;
3.自费安排子女择校就读、出国留学的家庭;
4.持有有价证券、从事其他投资行为或收藏高价值物品的家庭;
5.申请或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间购买商品房,或购买超过经济适用房标准面积的家庭;
6.申请或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期间高标准装修房屋的家庭;
7.无特殊情况,水、电、气、通讯费等月人均支出超过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
8.家庭成员经常享用高档烟酒等非生活必需品,以及参加高消费娱乐、休闲活动的家庭。
(二)拒绝配合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管理机关进行调查、核查,致使无法核实家庭收入的家庭;
(三)故意隐瞒家庭真实收入(包括隐性收入)及家庭人口变动情况,提供虚假申请及证明材料的家庭;
(四)通过恶意分户、离婚、赠与、转让等形式放弃应得财
产,或放弃应得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和其他合法收入的家庭及个人;
(五)故意采取规避法律、法规行为造成生活困难的人员;
(六)参与赌博、卖淫、嫖娼、吸毒等违法活动经教育不思悔改的人员;
(七)因超标建房或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
(八)外地来本市就读的在校学生;
(九)无正当理由,擅自将土地承包权转租他人的家庭;
(十)无正当理由,在申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之前,已在本市以外地区居住一年以上的家庭;
(十一)其他按照规定不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情形。

第五章 保障金的申请、审批

第十三条 申请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由户主提出书面申请,特殊情况下也可由非户主家庭成员或者法定监护人、社会组织等代为提出申请。申请时,申请人应当如实申报家庭收入和财产,并出具户口薄、身份证、婚姻证书、收入证明等证明材料。申请人户籍所在地与居住地不一致而在同一县(区),且在居住地连续居住超过12个月的,在实际居住地提出申请并进行审批,户籍地予以配合。户籍地与实际居住地不在同一个县(区)的,应办理户籍迁移手续后,再进行申请办理。
第十四条 各村(社区)应成立民政议事委员会,负责受理低保申请受理,对申请人提供的书面申请及相关材料按照下列规定作出决定:(一)申请人提供的申请材料齐全且符合规定和要求的,应及时受理;(二)申请人提供的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规定和要求的,应当场或者在五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齐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视为受理;(三)申请人明显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应及时告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第十五条 村级民政议事委员会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群众代表评议等方法对申请人家庭成员构成、家庭收入、财产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评定。然后将申请人员名单及家庭收入等情况张榜公示7日,经公示无异议的,居(村)民委员会签署意见后报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
第十六条 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自受理居(村)民委员会报送的申请材料起20日内,应当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财产状况等调查核实,提出初审意见,在申请人所在社区张榜公示后,将公示无异议的申请人材料和初审意见报送县(区)民政部门。
第十七条 县(区)民政部门自收到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报送的有关材料和初审意见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办结审批手续,作出是否批准申请人家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审批决定并予以公布。对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第十八条 对经批准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县(区)民政部门应当从作出批准决定的下月起,按照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乘以其家庭成员人数,分别按月和按季度及时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足额发放保障金,并将其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和补助金额等情况,在其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的社区以户为单位进行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每次公示中有异议需要进一步调查核实的,审核期限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
第十九条 县(区)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举报箱、投诉电话和固定公示栏,公开城乡低保政策、办理程序、办理结果,以及保障对象的家庭成员、家庭收入、月人均收入、月人均补助金额等情况,并进行长期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任何组织和个人对不符合法定条件而获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或者对符合法定条件而不给予最低生活保障的,都可以向县(区)民政部门提出意见。县(区)民政部门应当自接到意见之日起30日内核查完毕,对情况属实的,应当予以纠正。
第二十条 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应成立由主管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组成的民政理事委员会,负责城乡低保审核和评定工作。
第二十一条 县(区)民政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可以通过信息比对、书面审查、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民主评议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财产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调查核实。申请人以及有关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应当接受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证明材料。
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财产状况有异议或者认为有其他需要核实的情况,县(区)民政部门应当通过税务、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管理、车辆管理等单位和银行等金融机构查证申请人的收入情况以及存款、有价证券、房产、机动车辆等财产信息。公安(车辆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社会保险)、住房和城乡建设(房地产)、金融、工商、税务、住房公积金等部门和机构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二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通过金融机构按月足额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通过金融机构按季度足额发放。

第六章 动态管理和分类施保

第二十三条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并按照城乡低保对象的家庭状况分类施保。
(一) 对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抚养人以及虽有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抚养人但其无赡养、扶养或抚养能力的城市居民,按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行全额救助;对其他人员根据其家庭收入状况实行差额救助;
(二) 对农村特殊困难对象,要实施重点救助。
第二十四条 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居(村)委员会应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进行定期核查:
(一)对就业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每季度复核一次。保障对象家庭收入发生变化的,应及时进行调整;
(二)对所有保障家庭每年度进行一次全面复审。年审通过的家庭,管理机关应在其《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上加盖年度审验印章。
第二十五条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度进行一次全面复审,具体时间由各县(区)民政部门根据工作需要确定。
第二十六条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应当分别于每年的1月和7月通过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向县(区)民政部门报告其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家庭收入、财产状况和家庭人口在短期内发生变化的,应当在变化后的一个月内,书面报告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无正当理由不报或者迟报的,民政部门可以暂时减发或者停发其最低生活保障金。
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报告情况进行核查,并按规定报请县(区)民政部门及时办理停发、减发或者增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手续。
第二十七条 县(区)民政部门应根据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上报的变更材料,及时作出保障金增发、减发或停发审批决定。停发或减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县(区)民政部门应在停发或减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当月书面通知保障对象,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八条 县(区)应当逐步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审核管理信息系统,有效利用公安(人口和车辆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社会保险)、住房和城乡建设、金融、工商、税务、住房公积金等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的数据,实现信息共享,建立科学、高效的收入、财产审核管理信息平台。
第二十九条 加强和规范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有效保护和利用最低生活保障档案,严格按照《濮阳市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条 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在医疗、教育、住房、法律援助等方面应享受的救助和优惠政策,按照有关文件执行。

第七章 资金筹集与管理

第三十一条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县(区)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助专项资金支出项目,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保障资金通过金融部门实行社会化发放,各金融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民政部门委托代发低保金工作。
第三十二条 县(区)民政部门应在每年年底前,根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人数和人均补助标准,向本级政府和财政部门提出下年度城市低保资金预算草案。年度预算草案经审核并报同级人大批准后,列入财政年度预算,在“最低生活保障”款中列支。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为保证实现应保尽保,需要增加低保资金的,各县(区)民政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向同级政府和财政部门提出追加预算方案,财政部门要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落实资金。
第三十三条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除上级补助资金外,不足部分由市、县(区)两级财政按照1∶1的比例负担解决。
第三十四条 财政部门应及时将保障资金转入社会保障资金专户,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保障资金年终如有结余结转下一年度使用,严禁任何单位、部门和个人以任何理由截留、挤占、挪用或克扣最低生活保障资金。
第三十五条 县(区)政府应将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予以足额安排,用于低保工作的调研、培训、核查、印制、建档及信息化网络建设等业务,切实保障城乡低保工作所需经费。
第三十六条 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拨付及发放,应手续完备、账册齐全,并接受财政、审计、纪检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审计和社会监督。

第八章 权利义务与奖惩

第三十七条 城乡困难居民在申请及享受低保待遇期间,应自觉履行下列义务:
(一)积极主动配合低保工作人员的入户调查,按要求如实申报家庭财产和实际收入;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间家庭收入增加或者家庭成员减少的,应在一个月内及时报告居(村)委员会或者上级管理机关;
(二)在法定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但尚未就业的保障对象,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间,应当积极参加当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居(村)民委员会组织的公益性社区服务劳动;
(三)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但尚未就业的城市居民,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期间,应当参加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组织的公益性社区服务劳动,并主动到就业服务机构办理求职登记,接受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通过各种方式主动求职。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经有关部门二次推荐提供就业岗位,无故拒不就业的,停发其本人的最低生活保障金;
(四)城乡低保家庭在领取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期间,不得进行奢侈性消费或者进行股票、基金、期货、外汇、权证交易等高风险投资。
第三十八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区)民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警告,并停止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追回其冒领的款物;情节恶劣的,处以冒领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一)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二)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期间家庭收入情况好转,不按规定告知管理审批机关,继续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具体违法行为情形和处罚标准按照《河南省民政行政处罚裁量标准(试行)》(豫民〔2009〕4号)有关规定处理。必要时可申请地方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对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追回其冒领的资金并给予批评教育。
第三十九条 为享受低保待遇而无理取闹、不听劝阻、侮辱、谩骂甚至殴打低保工作人员,干扰、妨碍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正常工作的,由公安机关依法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申请低保人员及低保对象对审核审批机关作出的决定、处罚等有异议或不服的,均有权向审批管理机关投诉举报,
必要时可提出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第四十一条 从事城乡低保审批管理的有关单位和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批评教育,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申请人员,故意为其办
理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申请人员,不按时办理城乡低保待遇,无故拖延的;
(二)擅自改变城乡低保待遇范围和标准的;
(三)贪污、挪用、克扣、无故拖欠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
(四)向保障对象收取额外费用或收受贿赂的;
(五)有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的;
(六)出具虚假证明材料的。
第四十二条 对经查实出具虚假证明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企业,由县(区)民政部门提请其上级主管机关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并记入金融部门或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或当地有关部门建立的诚信档案。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本实施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市级储备粮油管理办法的通知

河南省郑州市人民政府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市级储备粮油管理办法的通知

郑政〔2009〕34号


二○○九年六月二十五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郑州市市级储备粮油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郑州市市级储备粮油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本市市级储备粮油的规范管理,有效发挥储备粮油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保证我市储备粮油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维护市场稳定,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07号)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市级储备粮油,是指市人民政府储备的用于调节我市市区内粮油供应,稳定粮油市场,以及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等情况的粮油。
第三条 市级储备粮油的计划、储存、调用、监督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市级储备粮油的管理要严格制度、严格管理、严格责任,确保市级储备粮油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确保市级储备粮油储得进、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并节约成本、费用。
第五条 市发展改革部门及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负责拟订市级储备粮油储备规模总量、总体布局和动用的宏观调控意见,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市级储备粮油的数量、质量、承储单位、调整和储存安全的行政管理和监督检查。
市财政部门负责安排市级储备粮油的贷款利息和保管费用及动用费用等财政补贴。
农业发展银行负责按照国家储备信贷管理政策及规定,及时、足额安排市级储备粮油所需贷款,并对发放的储备粮油贷款实施信贷监管。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市级储备粮油仓储设施,不得偷盗哄抢或者损毁市级储备粮油。
市级储备粮油储存地的人民政府对破坏市级储备粮油仓储设施,偷盗、哄抢或者损毁市级储备粮油的违法行为,应当及时组织有关部门予以制止、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骗取、挤占、截留、挪用市级储备粮油贷款和贷款利息、保管费用等财政补贴。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市级储备粮油储存中的违法行为,均有权向市粮食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举报。市粮食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查处,举报事项的处理属于其他部门职责范围的,应当及时移送其他部门处理。
第二章 计划管理
第八条 根据国务院、省政府“产区保持三个月销量,销区保持六个月销量”、“大中型城市要适当增加成品粮油储备”的要求,按照我市宏观调控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市发展改革部门、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提出市级储备粮油的储存规模、品种和总体布局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九条 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储备粮油储存规模、品种和总体布局方案,拟订储备粮油的收购、销售计划,经市发展改革、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由市发展改革、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同下达给承担储存储备粮油任务的企业实施。
各县(市)、区应按照规定实行同级地方储备粮油管理。
第十条 市级储备粮油由具备资格的承储单位通过规范的粮油批发市场公开进行买入、卖出,也可以通过国家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
第十一条 储备粮油实行动态管理。为保持粮油新鲜,防止变质,市级储备粮每年轮换的数量一般为储存总量的25%左右,市级储备油每年轮换数量一般为储存总量的50%左右,轮换期为三个月,超过三个月的应向市发展改革部门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成品粮的轮换按照保质期要求进行轮换,市财政给予相应的轮换费用补贴。各承储单位根据储备粮油的品质情况和入库年限等,于年初提出年度轮换计划,报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抄送有关部门后,实施储备粮油的轮换。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轮出、轮入时间、数量、质量负责监督,盈亏全部由承储单位负责。
第三章 储存管理
第十二条 本市具备下列条件的粮油仓储单位为市级储备粮油的承储单位:
(一)仓库容量达到市级以上地方储备粮油承储资格的容量规定,仓库条件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和储粮、储油技术规范的要求;
(二)具有与粮油储存功能、仓型、进出粮油方式、粮油品种、粮油储备周期等相适应的仓储设备;
(三)具有符合国家标准的粮油质量等级检测仪器和场所,具备检测储备粮储存期间仓库内温度、水分、害虫密度的条件;
(四)具有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有关主管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的粮油保管、检验、防治等管理技术人员;
(五)经营管理和信誉良好,无违法经营记录;
(六)符合农业发展银行贷款条件,并相应达到信用等级标准。
第十三条 依照本办法取得市级储备粮油承储资格的企业,应当与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签订市级储备粮油承储合同。
承储合同应当载明承储品种、数量、质量、期限、承储费用,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合同变更和解除条件以及争议解决方式等内容。
第十四条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储备粮油的规模和总体布局方案,按照规模承储、仓房集中、设施齐备、科学保粮的原则,择优选定具有法人资格的承储企业。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地方储备粮油承储企业的考核机制,实行优胜劣汰。
第十五条 市级储备粮油承储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有关储备粮油管理的行政法规、规章、国家标准、技术规范和行业规范,严格执行本市粮食行政主管部门依照上述规定制定的各项业务管理制度。
第十六条 承储单位应当保证入库的市级储备粮油达到国标中等以上质量标准。实行专仓(罐)储存、专人保管、专帐记载,保证市级储备粮油帐帐相符、帐实相符、质量良好、储存安全。
第十七条 承储单位不得虚报、瞒报市级储备粮油的数量,不得在市级储备粮油中掺杂使假、以次充好,不得擅自串换市级储备粮油的品种、变更市级储备粮油储存地点和仓号,不得因管理不善、延误轮换造成市级储备粮油超期储存、变质。
第十八条 承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储备粮油的防火、防盗、防洪和机械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并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保证其安全适用。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支持本行政区域内的承储单位做好市级储备粮油的安全管理工作。
第十九条 市级储备粮油通过批发市场购入时,根据实际情况,市财政部门应当核定其入库成本及定额费用,由农业发展银行根据企业的信用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决定是否提供贷款。
第二十条 承储单位严禁以市级储备粮油对外进行担保或者对外清偿债务。
第二十一条 市级储备粮油保管费用、轮换费用按国家规定标准执行,
贷款利息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核实拨补,由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意见,市财政部门审核并安排资金,按季预拨,年终决算。
第二十二条 市级储备粮油贷款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资金实行封闭运行。
第二十三条 建立市级储备粮油损失、损耗处理制度,及时处理所发生的损失、损耗。具体办法由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制定。
第二十四条 各承储单位应当按月统计、分析储备粮油的储存情况,并将统计、分析情况报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
第四章 调用管理
第二十五条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动用市级储备粮油:
(一)本市市场粮油明显供不应求或者市场价格异常波动;
(二)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需要动用市级储备粮油的。
(三)市人民政府认为需要动用市级储备粮油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六条 动用市级储备粮油,由市发展改革、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和农业发展银行提出动用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动用方案应当包括动用市级储备粮油的品种、数量、质量、价格、使用安排、运输保障、动用费用、补库期限等内容。
第二十七条 未经市政府批准,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动用市级储备粮油。
第二十八条 根据市级储备粮油动用方案,市人民政府下达动用命令,
由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执行或者擅自改变地方储备粮油动用命令。
市级储备粮油动用后,应当按要求足额补库。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市发展改革、粮食行政管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承储单位执行本办法及有关粮油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可以行使以下职权:
(一)进入承储单位检查市级储备粮油的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
(二)向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市级储备粮油收购、销售、轮换计划及动用命令的执行情况;
(三)调阅市级储备粮油的有关资料、凭证;
(四)定期或根据需要对承储单位进行财务审计,了解其财务、经营状况;
(五)对违法违纪行为,依法予以处理。
第三十条 承储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责成承储企业立即予以纠正或者处理;发现储备粮油承储企业不再具备承储条件的,由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成该承储企业限期改正;对属于行政监察对象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拒不组织实施或者擅自改变市级储备粮油收购、销售、年度轮换计划及动用命令的;
(二)入库的市级储备粮油不符合质量等级和国家标准要求,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的;
(三)对市级储备粮油未实行专仓(罐)储存、专人保管、专帐记载,帐帐不符、帐实不符、虚报瞒报市级储备粮油数量的;
(四)发现市级储备粮油的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不及时处理的;
(五)擅自动用市级储备粮油、擅自串换市级储备粮油的品种、变更市级储备粮油储存地点和仓号的;
(六)以市级储备粮油对外进行担保或者清偿债务的;
(七)承储单位违反储备粮油管理规定、因管理不善或其他原因构成市级储备粮油潜在风险的;
(八)市级储备粮油承储单位将市级储备粮油轮换业务与其他业务混合经营,造成市级储备粮油损失的。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县(市)、区地方储备粮油管理办法,由县(市)、区人
民政府制订。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9年6月25日起施行。《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郑州市市级储备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郑政〔2004〕74号)同时停止执行。